概要:四川省宣汉中学 汪芒阅读技法讲解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包括叙述顺序、层次梳理、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文章线索等因素,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结构体现文章的思路,文章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通常从以下三个角度设题。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概括各部分的要义。高考中涉及的小说一般人物较少,常常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答题时不能用“1+1模式”——把各段的段意简单的相加。首先看题目,其次看人物,然后概括事件,最后综合简化。例如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标题是“董师傅游湖”,不过文中还有个次要人物——小翠,所以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②简要梳理行文思路首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四川省宣汉中学 汪芒
阅读技法讲解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包括叙述顺序、层次梳理、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文章线索等因素,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结构体现文章的思路,文章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通常从以下三个角度设题。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概括各部分的要义。高考中涉及的小说一般人物较少,常常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答题时不能用“1+1模式”——把各段的段意简单的相加。首先看题目,其次看人物,然后概括事件,最后综合简化。
例如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标题是“董师傅游湖”,不过文中还有个次要人物——小翠,所以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②简要梳理行文思路
首先分析每段各写了什么,然后看哪几段组成了一个层次(一般从每段的头、尾一句话入手),最后将各层大意归纳概括出来即可整理出全文的思路。
例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谈静》: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文章第一段开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结尾“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第三段开头“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沉寂,也决不至于烦闷”;第四段开头“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抓住这些句子,便可大致理清思路。答案可以归结为: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找出文章线索也是梳理思路的重要方法。常见的线索有:以人物为线索、以事情为线索 、以物品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线索能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例如2010年重庆卷: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文章中反复出现两个意象——我和鸟。从鸟的角度看,描写了鸟寻找旧巢、建筑新巢。从“我”的角度看,叙述了“我”观察鸟并引起的思考和反省。二者在文章中紧密联系,“我”观察两只鸟实际就是文章的线索。答案可以归纳为: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③联系内容分析段落或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段落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开头段: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统摄全篇,领起下文;上下对照,铺垫蓄势;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卒章显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蕴含哲理,发人深思;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例如2010年四川卷《自然(节选)》: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位于开头,考查开头段落的在结构上的作用。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所以,答案可以归纳为: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阅读训练题
春天的风
阿土
我记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自认禅学很深的居士,一天在寺外与庙里的高僧相遇,便故意向高僧提出“佛何为”的话来。高僧并未接话,而是平静地望着春田里劳作的农人。居士再问,高僧却出口说道“春天的风好吗?”居士大惊,警戒之心陡起,随即谨慎言道“什么风?”高僧听了,淡淡一笑自转身去了,居士则沉思良久终不得解。
故事到此止住,不得解的不仅是那个居士,我也一样如坠五里云雾。
春天的风好吗?
其实,风本身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你的心境!这本不是秘密,我却荒废了无数个春天,才不经意发现,而让我发现的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老农。
我不可阻止地再次来到乡下。我喜欢在春天来到乡下,这种喜爱让我常常不能自己。其实,人的喜恶在很多时候常常取决于对待事物的心态,也因此导致着他无法平等对待其它事物的机会。
我喜欢春天的乡下,喜欢从那里散发出的泥土气息,喜欢出现在田野里的所有事物。小的时候,我还喜欢打着赤脚与春天的泥土一次次亲近,尽管那时候的泥土还很凉,顺着脚心往上冲的冷气有些刺骨的感觉,对于一个习惯于乡村生活的孩子来说,依然有说不尽的快乐,我们会为此做出不同的运动,直到让冷气变成暖气。如今,再不能像小的时候光着脚丫子,在泥土上欢蹦乱跳了,人到了一定的时期,就得真实地遵从着那个时期的规矩呀!
田埂向远方延伸着,在不远处的地头坐着一个老人。他安静地坐着,嘴里含着一根长长的烟袋,双手环抱膝上,眼睛直直地望着田里,锄头在他的屁股下横着。我走近了他,发现他的头发已几尽灰白,脸上的皱纹很深,让人觉得就是放上一支笔也不会掉下来。老人神往地眯着眼睛,很专注的样子,似乎连我的到来也没有注意。他的样子有些像我十多年前就已去世的伯父,不由得给我一种亲近感。
“看什么呢?”我在他的身边坐下,怕惊了他,而轻轻地问着。
“春天的风。”老人不假思索,甚至没有来及取出嘴里早已熄了的旱烟袋。
“春天的风?”我不由一愣。
“是呀。”老人回过神,转过脸,松开抱在膝上的手,朝我微微地额一下首笑着说,“春天的风好呀!”
“春天的风好呀!”我突然觉得这句话竟是那样的熟悉。由不得随口问道:“春天的风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风本身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你在春天的心境而已!”老人缓缓地说着,“在充满爱意的心境里,春天的风不轻狂、不暴躁,它温和、美丽,能催出生命的新绿,能暖解冰凉的心。”顿一顿,老人又接着道:“在满是怨忿的心境下,春天的风是料峭的,寒冷的,让你猝不及防。但那才真正是春天的风呀,就像人生没有什么可以永恒一样,变幻无常才是真正的世象。”老人边说边指着田里的庄稼,“就像它们在春风里不停地扭着身子,是感激还是挣扎与反抗呢?”
是呀!老人的话再次让我想起那个有关高僧与居士的故事。心里竟慢慢地有了些感悟。其实高僧的表达很简单,他只是在告诉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已,我们常常因为执着而不知所以!我不得不对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老农另眼相待,他不仅有着如此缜密的心思,还有着独具的智慧与心性。
是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不同寻常的契机,没有什么是可以忽略的!我望着老农,想着他说的话,人生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彰显出来,有些时候隐忍着的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度。
风从田野上吹过,轻缓而温柔,它吹过路面,路面的小草钻了出来。它吹过小河,小河上的冰慢慢地薄了。(节选自《读者》)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一个故事开始,有什么好处?
2.“是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不同寻常的契机,没有什么是可以忽略的!”一句中“契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其实,风本身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你在春天的心境而已!”的理解。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紫气中的烟火
迟子建
历史往往就掩藏在那一幢幢老房子的褶皱里。能够留存下来的老房子。大抵都是有着不凡身世的。要么是皇室贵族、达官显要的宫殿和城堡,要么是富贾天下的阔商的豪宅大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建筑史上的杰作,往往与权利和金钱是分不开的。宫殿上那些经过了千百年风雨仍然无比灿烂的琉璃瓦,与被岁月风雨侵蚀后大批大批倒塌或歪斜了的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民居虽然温暖、朴拙,但它身上泥土的成分太多,等于是肉做成的,摧折也快。而宫殿可以说一石一木,都是由工匠们精心烧制是由骨头筑就的。
[1] [2]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