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学生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3、讨论: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明确:忠、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在得知项羽的计划后,张良并没有逃走,更没有慌。他先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他又立即提出请马上前去告诉项伯,就说自己从来都不敢违背项王。以此拉近了刘邦与项伯的距离,使项伯可以为自己一方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在讨论时,串讲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b) 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c)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
鸿门宴教学设计 (共四课时) (人教版高一上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学生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3、讨论: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明确:忠、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在得知项羽的计划后,张良并没
有逃走,更没有慌。他先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他又立即提出请马上前去告诉项伯,就说自己从来都不
敢违背项王。以此拉近了刘邦与项伯的距离,使项伯可以为自己一
方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在讨论时,串讲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b) 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c)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一字多义:
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4)古今异义:
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出入:古:进来,偏义复词; 今:进出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非常
第三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一)、集体诵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明确:人物有:刘邦,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张良
事情有: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二)、讨论:
1、设鸿门宴本欲是除掉刘邦,但从项羽的一系列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想要除掉刘邦而后快吗?
明确:不是。
他其实也是犹豫不决,目标并不明确的。当刘邦前来谢罪,说了一些“讨好的话”之后,他便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为自己找台阶而下,并且留沛公饮。在宴会中,范增举珏示意,他也是默然不应,可见,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说一定要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同时,作为一个将军,当樊哙怒闯军帐时,他完全可以因为以下犯上、以及以“刺客”的罪名将刘邦一行人拿下,可是,他还是没有那么做,相反,其称樊哙为壮士,还赐以彘肩、美酒),可见,他内心并没有说一定要除掉刘邦而后快的。这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自大轻敌、寡谋轻信、刚愎自用同时又坦率豪放的性格。
2、 让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开头,老师请同学读刘邦向项羽谢罪时所说的那一段话,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这一段话中刘邦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的
时候有没有什么条理呢?
明确:他的语气中带有一种谦卑、谨慎。他之所以这样谦卑,是因为当时大军压境,项羽力量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误会。他先言二人合力而攻秦,表明自己与对方是战友而非敌人,然后,他又言自己是“不自意”先入秦,即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态度非常诚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项羽对他的偏见。最后,刘邦说今者是有“小人之言”,即将项羽愤怒的原因、以及各种责任都推到了曹无伤的身上,为项羽找了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洗清罪名的理由。可见,刘邦说话时条理清晰,态度诚恳,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后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总结: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3、请大家回到课文,看看文中刘邦“谢罪”以后,项羽有什么反应呢?后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什么事情?主人公是谁?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明确:项羽的反应是留饮,然后基本上是“默然不应”。(对应上面讲的动摇了杀刘的决心。)后来项羽的谋臣范增示珏、召项庄,体现了范增老谋深算,能够清晰洞察时局的特点。同时,项伯翼蔽沛公,又再一次照应前文第二自然段“约为婚姻”,可见项伯还是在一心帮助沛公。(总结:范增示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追问:大家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在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氛围当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整个情节是平坦的还是跌宕起伏的?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是经历了“两起两落”:一起一落:范增示珏——项王不应;二起二落: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这两起两落,将故事推向高潮,故事即将达到顶峰。同时,刘邦在这两起两落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项羽由主动逐渐走向被动。(引出下一段即将出现的第三起三落,故事达到顶峰。)
4、在学习第4自然段之前,请同学们注意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宴会上座次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座次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根据座次其实是可以体现人物尊卑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关于座位上的礼仪跟大家一起分享呢?请同学自由谈谈。)同学回答后,老师补充:现代有现代的座次礼仪,而古代也有古代的礼仪。同学们有没有知道古代座次礼仪的呢?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一是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二是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三则是因为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同时,根据座次的安排,可以看出项羽性格的一些特点: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
而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一是因为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二则是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同时,也体现了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说明:
1、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
2、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3、刘邦能屈能伸,处境令人担忧。
二、解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高潮,达到顶峰)
(一)、朗读:(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请同学们自荐或者推荐选出三名同学代表,分别饰演项羽、樊哙、张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角色,可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其余同学读旁白,并注意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有哪些人物,讲了哪些事情,最后由同学们选出表演最好的同学。)
明确:主要人物有:张良、樊哙、项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