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对送别抒情诗的各个基础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能够掌握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 实现品诗、品人,立人,为后面的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五、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按照模式准确作答。巩固前面的基础知识点,并通过实际运用使学生明白按照标准模式准确作答在高考答题中的重要性。六、高考回放1、(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送蜀客 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峡口飞花欲尽春
《送别抒情诗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对送别抒情诗的各个基础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能够掌握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 实现品诗、品人,立人,为后面的实战演练夯实基础。
五、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按照模式准确作答。
巩固前面的基础知识点,并通过实际运用使学生明白按照标准模式准确作答在高考答题中的重要性。
六、高考回放 1、(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1)试赏析《送蜀客》这首诗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2)《峡口送友人》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3)《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4)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5)、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第一题学生快速浏览,实行抢答,比速度,第二题学生将分组作答三道小题,然后将答案写在胶片上,按照高考答题模式进行互评互判互修改。 激励同学们积极主动领悟探究,强化学生对高考送别抒情诗的答题体验,落实按高考答题模式规范作答,并使学生在互评互判互修改时培养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享受进步成功的喜悦。
七、课堂小结 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抒情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1、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本节课我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答题要看四眼: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常用的送别意象,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答题思路清晰。 学生纷纷发言,谈收获,谈以后需要改进的缺点 通过小结让学生自己谈收获,谈不足,使他们对自己在古诗鉴赏方面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同时进一步把送别抒情诗的知识点强化给学生,提请他们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八、课下作业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游子:指魏万。③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课下按质按量的完成 巩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通过学生作业发现问题,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送别抒情诗
含义 特点 背景 习俗
主题 意象 技巧 模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对已学过的送别抒情诗的背诵很熟练,对送别抒情诗各个知识点的概括也相对准确,互相合作探究,互评互判互修改的协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反思
送别抒情诗是古典诗词里的一个类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对送别抒情诗里面的思想感情有了系统的认识,而且明白了这些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做到触类旁通,去理解其他不同类型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但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此外,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本课今后研究的重点。
王晓永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