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答案示例: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无不及.(2)有人说,孔子的“中庸”主张实际上就是“折中主义”,你同意吗?请结合实际和以上文段,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2.虽然中庸有折中的成分,但它是一种积极的调和主义.“中庸”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折中主义”是一味迁就,无原则的调和,它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中庸主张适度,反对过头和不及,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稳健,在异中求同.现实生活中,有时会有所妥协,但也不是“和稀泥”,简单折中.七、做题总结: 1、熟悉一些基本思想传统文化精髓。 2、扣住题干,挖掘材料内容,读懂文本大意。 3、扣住探究经典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探求意义。 第二课时一、随堂演练(经世致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
湖南文化经典题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答案示例: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无不及.
(2)有人说,孔子的“中庸”主张实际上就是“折中主义”,你同意吗?请结合实际和以上文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2.虽然中庸有折中的成分,但它是一种积极的调和主义.“中庸”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折中主义”是一味迁就,无原则的调和,它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中庸主张适度,反对过头和不及,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稳健,在异中求同.现实生活中,有时会有所妥协,但也不是“和稀泥”,简单折中.
七、做题总结:
1、熟悉一些基本思想传统文化精髓。
2、扣住题干,挖掘材料内容,读懂文本大意。
3、扣住探究经典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探求意义。
第二课时
一、随堂演练(经世致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 风,主张治学须 、 、
。(3分)
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出
任意三点即可)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 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
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
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2、随堂演练(天理人欲)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同上)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4分)
示例: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1分)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1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2分)
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
示例: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2分)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又如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随堂演练(庄子思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样题)
《庄子•在宥》中有一则寓言:
云将在东方遇到鸿蒙,见他正拍着腿跳跃游行。云将肃然恭立,问道:“先生是谁?为何来到这里?”鸿蒙跳跃不止,回答一声:“遨游!”云将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鸿蒙仰面看他一眼,发出一声:“吁!”云将问:“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不调,四时失序。如今我想要融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做?”鸿蒙拍着腿跳跃着,转过头说一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三年后,云将又在宋国的原野上遇见鸿蒙,心中大喜,快步上前叩头行礼,希望鸿蒙给他指点。鸿蒙说:“随意漂游,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联系《逍遥游》分析这则寓言表明了庄子治理社会和对待人生怎样的观念。
答:
【答案要点】 ①庄子借鸿蒙回避如何“融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②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的绝对自由。
四、作业(儒家思想)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朱熹
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4分)
(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① “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②“主敬”是处事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主敬”而使人正直,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和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举例恰当2分,分析恰当3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宋牼①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②,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译自《孟子•告子下》,略有改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