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五、 表现方式: (1)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2)精心选用意象(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3)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 (艾青诗歌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高峰。他的诗歌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 (2)七十年前的艾青还是一个27岁的青年,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写出这样的诗作? A是多情——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五、 表现方式:
(1)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
(2)精心选用意象(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3)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
(艾青诗歌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高峰。他的诗歌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
(2)七十年前的艾青还是一个27岁的青年,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写出这样的诗作?
A是多情——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B是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C是使命——“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3)诗人的“苦难”
①提请学生思考:诗人仅作为苦难的见证者吗?
诗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和士地的命运血肉相连,诗人个人的苦难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七壤里。——诗人也是苦难的受害者。
②进一步追问:诗人除了是历史的见证者、苦难的受害者以外,还具备怎样的意义?
诗人想用自己那颗赤诚而滚烫的心来温暖祖国的苦寒大地,来分担祖国的苦难,拯救祖国于危亡。——诗人更是祖国命运的担当者。
③引导学生体味诗人个体的“苦难”
品读诗的最后一节,感受诗人深重的忧患和满腔的济世情怀。
④请学生思考诗人痛苦、悲伤、忧虑的情感根基。
深沉的爱使艾青的诗具有历史的重量,具备大诗的气象。
学生可联系《我爱这土地》中的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赏析诗中的物象及画面,感受到了诗人沉郁凝重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懂得了爱国是每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应尽的责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应立足现实,增强爱国意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振兴中华,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八、拓展练习: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注: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
从内容上看,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重新获得创作的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表达了对全国人民从新获得发展的机遇,一切从新出发,必将到达理想的彼岸的热切盼望。
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被硬生生耽搁了20年,所以一旦他摆脱了搁浅的境遇,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一种人生终于又运动起来的显示,所以,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令人兴奋、有所期待和憧憬。人生有限,二十年的搁浅毕竟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而安闲地接受下来的,由艾青再放大到整个社会,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全社会处于“搁浅”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才华由于搁浅而消散,这种人生被浪费、搁浅而无可挽回的悲痛,除了悲哀与认命,更多的则集聚成了对“出发”或是早日“到达”的强烈期盼与呼喊。所以艾青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放在现在看,只是一首简单的生活哲理小诗,但在七十年代末,那个全社会处于刚刚摆脱了“搁浅”的特殊时期,就这一首小诗,引来多少人的共鸣和多少难以抑制的生命的唏嘘啊。
从艺术手法上看,采用了对照互衬的写法,两个海员的“喜欢”各有区别,但又殊途同归,不论是喜爱出发,还是喜爱到达,都是一种盼望。
从语言上看,本诗精炼质朴,却含意深沉。它概括的不仅是海员的盼望,更是人生态度的提炼。
九、教学反思:
周斌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