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正文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771

概要: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4.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达标检测(一)1.选出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故逐之 B.公将鼓之 故克之C.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 D.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2.选出加点词义不同的一项( )A.公与之乘 公将驰之 B.故克之 故逐之C.下视其辙 吾视其辙乱 D.遂逐齐师 齐师败绩4.文中的一个成语是 ,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4.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达标检测(一)
1.选出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故逐之               B.公将鼓之  故克之
C.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           D.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2.选出加点词义不同的一项(    )
A.公与之乘  公将驰之             B.故克之  故逐之
C.下视其辙  吾视其辙乱           D.遂逐齐师  齐师败绩
4.文中的一个成语是          ,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现在的意思是                              。                              
7.选出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B.“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C.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D.第二层指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   
8、选择正确的译文: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A、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消失了。
B、第一次鼓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就鼓不起来了。
C、第一次击鼓能振作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消失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A、大国难猜测,怕有埋伏呀。B、那大国是难猜测的,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C、(齐国)是大国,难以猜测(它的军事布置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A、吃肉的人偷偷商量,别人怎能参加呢?B、大官们在筹划这件事,你有什么资格参与呢?
C、大官们自然会筹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A、损失的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B、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C、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增加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A、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B、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遍,老百姓是不会随从您的。C、这种小恩小惠,,不能偏向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按事情实情处理。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我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要用真情处理。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A、这是属于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B、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用这个去打一仗。C、这是尽忠君主一类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
9、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
A、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E、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参考答案:( 一 ) 1. ( 1 ) C    ( 2 ) D    ( 3 ) B    ( 4 ) C    ( 5 ) A ( 6 ) B    ( 7 ) C    ( 8 ) A    ( 9 ) B    ( 10 ) C( 二 ) ( 1 ) A . 原因,缘故     B . 所以,因此    C . 特意       D . 旧的 ( 知识 )( 2 ) A . 发语词,不译   B . 丈夫          C . 成年男子   D . 那 ( 3 ) A. 向     B. 在    C. 到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另外,本题要求注出的是含义,即意思,不必写出词性及用法。
( 三 ) A .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上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 B .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 监狱 )C . 古义:信实 今义:相信D .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重复 E .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F . 古义:参与 今义:间断,隔开
( 四 ) 1. B     2. A     3. A     4. E     5. A     6. A( 五 ) 1. 吾 吾 之 于        2. 鼓 气 鼓 气 气 气 我( 六 ) 1 . C    2 . A( 七 ) ( 1 ) 反对   ( 2 ) 否定   ( 3 ) 肯定   ( 4 ) 发表议论 ( 八 ) B     ( 九 ) C      ( 十 ) B( 十一 )  1 . 《曹刿论战》;《左传填空略       2 . fú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 . zhé、mǐ  4 . C    5 . ①已经 ②缘故 ③击鼓 ④第二次 ⑤充满 ⑥追击 6 . 鼓,鼓 谓语  7 . 一鼓作气:指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8 . ( 再而/衰 ) ,×,改为: ( 再/而衰 ) ; ( 三而/竭 ) ,×,改为: ( 三/而竭 ) 9 . B 10 . ①所以战胜了他产 ②看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就追击他们。  11 . C     12 . A     13 . B、D、E、F 都对   14 . 齐人三鼓之后,我军进军之时 15 . 辙乱: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发现的;旗靡:曹刿登上车前横木 望时发现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