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934

概要:(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③ 追溯诗人感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 ④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概括+具体描绘 (采用总分结构) 3、把握诗境的注意点 ①、"置身诗境"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古体诗用韵自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换韵共11次。随着韵脚的一次次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层次也一次次变化,从而笔到意随地表达了他的追求和理想。在朗读时,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这样才能充分感受李白诗歌中那份浪漫主义的激情,欣赏虚构出的这个神仙世界的异彩缤绩和诗人不受礼法约束的狂放不羁。 ②、"缘景明情"则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诗人述志达情所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③ 追溯诗人感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                    
④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概括+具体描绘 
(采用总分结构)                                  
3、把握诗境的注意点 
①、"置身诗境"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古体诗用韵自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换韵共11次。随着韵脚的一次次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层次也一次次变化,从而笔到意随地表达了他的追求和理想。在朗读时,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这样才能充分感受李白诗歌中那份浪漫主义的激情,欣赏虚构出的这个神仙世界的异彩缤绩和诗人不受礼法约束的狂放不羁。  
②、"缘景明情"则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诗人述志达情所借助的意象,并且根据连缀的不同方式,借助联想、想象来实现对诗境的品味。  
《夜归鹿门歌》作者借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岩扉松径等意象和庞公的典故来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典型,基调一致,意境浑成,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意象连缀,通过吟诵、联想来品味诗情。  
《登岳阳楼》前两联描绘江山的壮阔,颈联却极写漂泊无归之苦。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个极大的转变。一般来说尾联就很难安排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这样的胸襟就和"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的意境衬托起来,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这样的作品就要教会学生或根据诗词中的"一鳞半爪",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比如《菩萨蛮》其二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  
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图景,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去窥测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三)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体会声韵) 
“欣赏指导”栏目里所提示的学习要求是:“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解读:在“指导”中,教材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并列举了五言诗、七言诗一般有的节拍,从而“按节拍朗读”。 
可能存在误区:我们可能依然用自己惯有的 “经验”,仅仅关注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分析,却忽略如何去“因声”和“涵咏”。窃想,设若在高考时出了让学生“划分诗句的节拍、韵脚,诵读时的轻重急缓,标出分节来”这样的题目,我们的学生能完成的好吗? 

点评江苏省公开课《登高》,带学生用吴地方言上,真正做到了语文的本真。 
B、《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总体设想: 
利用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的方法来上,只是重点有别。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融会贯通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误区一:眼中只有形象,忽视手段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如《项羽之死》,既要通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误区二: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 
A、创造形象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过小孤山大孤山》) 
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 
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项羽之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祭十二郎文》) 
2、形象不同,方法不同 
山水游记类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细致真实的描绘。 
哲理型散文——《庖丁解牛》——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生动的场面和传神的神态描写。 
史论散文——《阿房宫赋》——铺叙、夸张、渲染的赋体特征,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作用,描摹形象的手段(如繁笔和简笔的配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形象刻画;精湛典型的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B、诗文有别 
注意教材“赏析指导”第二段中“诗文有别”这一教学提示,重视赏析示例文后导引分析的这一段文字: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凌空飘扬,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脚踏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在此建议许多教师在教一个单元、乃至一册书之前,悉心地去研读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编排体例、意图,以及教学要求。 
(五)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6年高三...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教案(人教版...
  4.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
  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6.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吟咏诗韵”教学设计总论...
  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总...
  1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交流材料(人教...
  1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人教版高二上册)
  12. 《语文》必修3及《中国古代诗文欣赏》选修中易写错的字 教学总结(...
  1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建议 说课(人教版高二...
  1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1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1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1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