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另一处大幅度展开的文学描写是考场事件,这也是主人公留学巴黎经历里最感人的故事之一。显然,此处的描写比《留学巴黎》的简单叙述效果要好。马可的描写至少有三处好处。1、对门警阻止其入考场展开了细致描写。此处描写越充分,越能反衬出后面戏剧性变化的重要价值。此巨大反差,包括门警后来的愕然反应,鲜明展现了主人公求学条件的艰难和取得成就的可贵。2、要饭票一事本身就是生活中极感人的细节,《留学巴黎》的写法太可惜了这一细节。马可很有感染力的描写显然动人多了;尤其“饭票……”这脱口而出之状和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的情态,使主人公三年来挣扎于生存线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3、从头至尾采取了小说的情节手法。故事本身就是极富情节性、戏剧性的,这样写不仅更为引人入胜,而且更觉得真实可信。 上述两件事不仅感人,也都是主人公留学经历中最重要的事。此外,《风》在巴黎公开演出后,对艺术家们的反应马可也展开了文学描写。此事虽不如上述两事感人,但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时这也加强了通过效果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主人公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李凭箜篌引》 一、
“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另一处大幅度展开的文学描写是考场事件,这也是主人公留学巴黎经历里最感人的故事之一。显然,此处的描写比《留学巴黎》的简单叙述效果要好。马可的描写至少有三处好处。1、对门警阻止其入考场展开了细致描写。此处描写越充分,越能反衬出后面戏剧性变化的重要价值。此巨大反差,包括门警后来的愕然反应,鲜明展现了主人公求学条件的艰难和取得成就的可贵。2、要饭票一事本身就是生活中极感人的细节,《留学巴黎》的写法太可惜了这一细节。马可很有感染力的描写显然动人多了;尤其“饭票……”这脱口而出之状和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的情态,使主人公三年来挣扎于生存线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3、从头至尾采取了小说的情节手法。故事本身就是极富情节性、戏剧性的,这样写不仅更为引人入胜,而且更觉得真实可信。
上述两件事不仅感人,也都是主人公留学经历中最重要的事。此外,《风》在巴黎公开演出后,对艺术家们的反应马可也展开了文学描写。此事虽不如上述两事感人,但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时这也加强了通过效果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主人公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李凭箜篌引》
一、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引”和“行”一样,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在公元811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郞。诗中所歌颂的李凭属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李贺的赞颂当不是虚言。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箜篌(kōng hóu) 颓(tuí) 女娲(wā) 妪(yū)
三、弄懂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1.第一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都是当时制作乐器的名品。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文化意味。《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是和凤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有高贵、高雅的联想。庄子用凤凰比自己,说“宛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2.梧桐高雅的形象,又加上“张高秋”。这“张”字语义颇丰,大体可以理解为弹奏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是引伸出来的, “张”的本义是开张、张开,也就是张开双手、张开双臂的张,令人联想到姿态和胸襟的开放。本来,不管怎么张,总是要张在人面前,在人的手中。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旋律之美,在人的心与手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和默契中。但这里却说,张在高秋之间,好像没有人似的。把琴和天空,而且是秋高气爽的天空联系起来。这就构成了一种异常空旷的背景。在天宇之下,什么也没有,只有箜篌,箜篌的形象和意蕴就变得宏大了。在李贺的构思中,就是尽可能让空间宏伟到天宇上去。而同时,天宇之下,则尽可能地空白,连山都是“空山”。这样的一幅画面,同学们会不会感到空洞?
明确:不会。因为要让箜篌之声,占领全部空间,不受任何影响。相反,高空中惟一存在的云,要被箜篌之声影响到衰颓,到不能、不敢飘动的程度。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箜篌音响效果是太强烈了,连昆山之玉都被震荡得碎了。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不用“鸣”字,而用“叫”字?
明确:要从音响效果上来理解:昆山之玉可以碎,凤凰可以叫,芙蓉可以泣,香兰可以笑。四者皆贵重之物,而引发之声,不一味典雅地悲愁,也不限于凄厉,也有兴奋和欢乐。诗人追求的效果,是悲欢、邪正、雅俗的复合趣味。
4.在接下来的意象中,则以现实和神话的交织为特点: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十二门,是皇家宫阙的景观;而紫皇,则是道家的神仙之宗;女娲,又是神话人物。三者杂处,意在构成一种错综的复合和意象的群体。有人阐释女娲一句,说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直泻。这样跳跃的想像,这样多元的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有点冒险的,可能要造成芜杂的,但在李贺这里,却构成一种迷离恍惚,怪怪奇奇梦幻的景观。在这种景观中,现实退隐了,甚至连李凭、连箜篌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为音乐所激动的神话人物和动物: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的用词诡怪奇崛:神女以妪为怪,鱼以老为奇,蛟以瘦为异,皆足以显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话语突围之志。
5.至于最后,两句本当为结束语,然而却无明显的结束感可言: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就是说,箜篌之乐音,使吴刚都忘了自己千年不息的劳作,而转入沉吟。这一幅图画和前面的梦入神山老鱼跳波瘦蛟起舞的动态、甚至更前面的昆山玉碎香兰泣露的纷纭飞跃相比,是相对静止的图画。就在这种相对静止的图画中,一切归于安宁,留给读者以意味深长的沉吟。
“露脚”放在这里,有什么意味?
明确:表现了露水慢慢润湿寒兔的过程,亦即衬托出吴刚入迷听乐的漫长过程。
四、分析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侧面烘托的特点,哪一篇最好?
《李凭箜篌引》效果手法最好:《李凭箜篌引》的效果手法最好,好在丰富、玄妙、雄奇、瑰丽。丰富在几乎每一联都用了效果手法。玄妙在不少效果手法同时又是或又可理解为比喻。雄奇是既气魄宏大又奇特诡谲。瑰丽是每一侧面描写都是典丽华美之象。具体如下:第一联是效果手法,乐声之美充溢了天宇,使山也空静,唯闻箜篌之声,吸引得云雾都停止了流动(即响遏行云之意)。第二联的效果是说李凭所弹箜篌感动了神女,使神女们也想以她们的悲情悲乐和他一比高低;此联也可说是比喻,即其乐声激起的情感好比江娥的悲情、素女的悲乐(只有被奉为经典的神女悲情、悲乐可比)。第三联的效果是指其各种各样的乐声或激越得震碎了昆山之玉,或清亮得引发凤凰啼叫,或哀怨得使芙蓉悲泣,或欢快得使香兰欢笑;或又为比喻,即以此四样华美物象比喻、形容乐声的激越之美、清亮之美、哀怨之美、欢快之美。第四联是效果手法,意为温暖了京城,感动了天神。第五联首先是效果奇特,即乐声使补天的女娲入迷得忘记了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直泻;或说乐声震惊了整个天界,结果天惊石破,引来了秋雨。其次也可理解为比喻,言其乐声之奇伟象(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直泻。第六联前句为效果手法,指乐声的美妙使人产生了幻觉(梦入),仿佛看见李凭在神山上教授那位神女学弹箜篌,即神话中那位善弹箜篌的神妪就是李凭教会的;后句是效果、比喻兼用,既以《列子•汤问》的“鼓琴而鸟舞鱼跃”之典比喻李凭的绝技,又以连无知的动物都欢腾起舞表示音乐的超凡效果;并且,女以神为异,鱼以老为奇,蛟以瘦为怪,其物象的奇诡足见此乐曲非人间能有。第七联是效果,月宫中的吴刚都听入迷得一夜无眠,直至晨露打湿了桂树下的寒兔。总体而言,其效果叫惊天地,泣鬼神。
五、试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的异同。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其在发挥比喻的好处,尤其是对表现音乐的好处方面的异同)。
喻体都很美好,都因量多而产生了叠加效应,使音乐的美好感觉格外浓郁。都发挥了比喻使难以言说者明晰的好处,即《琵琶行》通过鲜明的视觉画面,《李凭箜篌引》以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触觉形象及典故传达出难以说清的美妙音乐。白诗对乐声及其变化过程的比喻更为贴切,发挥了比喻使事物特征更为鲜明生动的好处;李诗对音乐声、音乐所含情感、音乐给人的感受作出超凡脱俗的比喻,发挥了比喻使习见说法出新意,给人新颖刺激的好处。
《琵琶行》做得很好,使难以言说的、比较抽象的激越、沉重、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琵琶乐声,通过贴切的视觉画面鲜明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李凭箜篌引》也大量运用了比喻,它以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如玉碎、凤叫)、视觉形象(如荷叶露珠、兰花绽放)触觉形象(如冷光、湿寒兔),或者人们熟悉的典故(如江娥啼竹、素女鼓瑟、女娲补天、吴刚月兔、神妪弹箜篌、瓠巴鼓琴而鱼跃)传达出了难以说清的箜篌美妙的音乐形象。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