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环节三 讨论小说中的“寒冷”。 承上,点出这种寒冷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圈点、讨论。然后以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来谈。参考角度:1、第一章第一部分环境描写。“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 ……另外,在第四章里,“我家是荒凉的”“我家院子是荒凉的”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并作为章节的起首句。提示:这些关于寒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点拨:呼兰河这座小城特有的的风貌;寒冷的背景烘托了故事的寒冷和人心的寒冷;在寒冷的比照中,微弱的温暖才得以显现;寒冷的句子源于荒寒的心境:萧红有着寂寞的童年,他在父母的冷遇中长大,少女时代感情又屡屡受挫,她的人生之旅寂寞而寒冷。2、最后一章写冯歪嘴子以及他的媳妇,王大姑娘。这本来是小说中带有亮色的两个人物:冯歪嘴子,憨厚,谦恭;王大姑娘是“很能说能笑的,她是很响亮的人”。但在这儿,与在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一样,充满着残忍、冷酷和荒凉。比如,在滴水成冰的草房子里,磨房里掌柜的太太看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就要把面口袋拿走。再比如,对于冯歪嘴子一家,小城人的态度:“他妈的,没有死,那小
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环节三 讨论小说中的“寒冷”。
承上,点出这种寒冷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圈点、讨论。然后以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来谈。
参考角度:
1、第一章第一部分环境描写。“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 ……另外,在第四章里,“我家是荒凉的”“我家院子是荒凉的”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并作为章节的起首句。
提示:这些关于寒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点拨:呼兰河这座小城特有的的风貌;寒冷的背景烘托了故事的寒冷和人心的寒冷;在寒冷的比照中,微弱的温暖才得以显现;寒冷的句子源于荒寒的心境:萧红有着寂寞的童年,他在父母的冷遇中长大,少女时代感情又屡屡受挫,她的人生之旅寂寞而寒冷。
2、最后一章写冯歪嘴子以及他的媳妇,王大姑娘。这本来是小说中带有亮色的两个人物:冯歪嘴子,憨厚,谦恭;王大姑娘是“很能说能笑的,她是很响亮的人”。但在这儿,与在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一样,充满着残忍、冷酷和荒凉。比如,在滴水成冰的草房子里,磨房里掌柜的太太看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就要把面口袋拿走。再比如,对于冯歪嘴子一家,小城人的态度:“他妈的,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对于一个新生命,在人的心里竟然没有一丝怜悯一丝同情一丝对生命的敬重。这些寒冷的意象,寒冷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人心的荒凉与人性的死灭。
3、第一章第五部分一段叙述和议论。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 ……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提示:这种对生死的态度你认可吗?为什么?你认为萧红写作这些文字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点拨:认可不认可皆可。理由:寒冷彻骨,有一种对生活的妥协和无奈。萧红借此给自己作了个总结,凄惨而又感伤,还有一种在感伤之中慢慢死去的美感,一种凄凉透骨的美。作者用佛家那种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人类生活和生命,同时又用贴近生存真相的眼光来描述我们的生存、我们的生活的人,寒冷而真实。
环节四 设计四个探究题,由学生任选一题去独立思考并书面完成。
探究一:晚年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她在满目的凄凉寒冷中抓住了些许温暖,他们成了作品中令人欣慰的一丝亮色。请举例,并谈谈作者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
举例文中的亮色: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那些蝴蝶、蚂蚱、蜻蜓;黄昏时候的火烧云;尤其是祖父、冯歪嘴子。
为什么会有这些亮色?
参考理解:1、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怀有一种不可自已的依恋和怀想。“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那是与她血脉相通的根。在重新书写故乡、回忆与辨认故乡中,作者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创作是为了纪念,无论痛苦、快乐,逝去的日子总是值得纪念。因为她是一个心里充满爱却又无能为力的女子,一生追寻爱却又失去后心里拥有坚强和不堪一击的寂寞的女子。所以才将怀想点点滴滴幻化为文字。这些许温暖更映衬了心灵荒寒、灵魂死灭的存在的可怖。
2、作者用颇有些温馨的文字写祖父、家、祖母的故事、儿时的记忆,是欲借温暖把那记忆的荒寒冲淡一些,给读者一点心灵的温暖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她用绝望中残存的一丝微弱的温热,包裹这个世界的寒凉,缓解了那些残忍寒冷意象对于读者的伤害与摧残。(而这点亮色,这点温暖,是萧红超越于张爱玲的地方。)
3、作者有悲悯与包容情怀。包括对那些残忍的、卑贱的人与事,作者都用了一种宽宥的语气。如写有二伯游手好闲,嚼嘴咬舌,爱说大话,偷东摸西,但作者却少有苛责,“无家无业,死了连个打灵头幡的人也没有。”因为生存的麻木和无意义,所以作者给予他更多的只是悲悯。写老胡家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 “一个半疯了。”“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言语间仍然怀有悲悯
4、小城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生命最质朴、最原始的一种美。如描写野台子戏一段,在紧锣密鼓、喧闹争吵中,萧红道出了呼兰河人生命中飞扬的一面。在这飞扬的生命里,我们看到了呼兰河生生不息的希望。
探究二: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呼兰河和作者笔下童年的印象。
对呼兰河的印象就是对作者笔下那个世界的印象。由学生自由去阐述,引导学生透过平静、索然的画面,产生无奈、恻隐、同情的悲悯之心,以及改变世界、改变人生的愿望。
至于童年,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于记忆中用自己的热血和爱心创造的世界,理解作者对人性死灭、心灵冷漠的现实世界部分的否定与提升,理解人类的童年情结。
探究三:有人说《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是散文小说,你觉得呢?请从结构上、语言上、内容上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理解:1、从结构上来说,它没有中心情节,人物和故事都是片段的,零碎的,结构略显得松散,人物典型刻画也不太够。但却能合成一个整体,形散神聚,以作者悲天悯人的眼光与灵魂来贯穿,并有着散文诗般的跳跃和音乐的节奏。
2、从语言上看。(1)富有浓重情感色彩。如:“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2)富有美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3)修辞的多样化。例如描写老胡家请大神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时有这样一句:“于是就又跳神赶鬼,看香,扶乩,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作者通过嘲弄、讽刺、夸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憎恶和痛心。描写不是落在情节上,而是落在感受上。
3、从内容上看。对风俗的描绘。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笔下,有着诗的色彩。 2、对人的描绘。写冯歪嘴子,在别人绝望的眼光里,“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充满了诗意的情怀。从线索的贯穿上。作品已没有明显的叙事脉络,而是以“悲凉”“凄凉”为统摄,情节在作者哀怨深沉的情感语流中向前推进,甚或已退到了诗外。
萧红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并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奇特的抒情风格。
探究四:同样是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
参考理解:和鲁迅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可她的笔触更平静、漠然,甚至让人惊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她更多哀其不幸,而少了些怒其不争。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特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没有鲁迅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但有作者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鲁迅展示的是人物灵魂的麻木,笔触着力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于生命层面的麻木,鲁迅小说没有自觉地涉及。。而萧红戳到的是生命层面的痛穴,“他们就是这类人,……逆来的,顺受了。” 萧红的表现的是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苦难,她从存在的意义将生命意识的麻木写到了极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穿插着教师的点拨和学生间的讨论,有读有说有写有查,所以探究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课后作业
1、利用早读时间,分主题交流个人的探究所得,利用橱窗展出其中部分优秀作品。
2、思辩题:对人性的丑陋应悲悯还是痛击?可利用班会课或读书课搞一场小型辩论会。
本文参考:
萧红与《呼兰河传》 anthnoy(http://www..com www.51jxk.com)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芹圃画石《闲闲书话》)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抒情小说艺术风格(张琳琳)
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 (王小妮)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