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 海顿的生平简介海顿,弗朗茨•约瑟夫(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生于罗劳,这是下奥地利的一个村庄。民间歌曲和舞曲是他的天然继承物。他在童年时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音乐才能,并在教堂里获得了一个唱诗班歌手的位置。十六岁后,他在维也纳住下,找了一架破旧的古钢琴练习演奏。他靠教学和为人伴奏维持生活。不久,海顿引起了维也纳贵族音乐爱好者的注意。1761年,海顿加入了埃斯特哈齐家族的王府乐队。海顿在这里住了近三十年,度过了大部分创作生涯。海顿指导着的一支管弦乐队、一个歌剧团、一个木偶剧院,还有教堂。海顿很年轻时就结婚了,但和妻子相处并不融洽。他们最后分手了。中年时,海顿的声名遍及欧洲。九十年代,他两次访问英国,在那里指挥他的作品,大获成功。1808年,维也纳的艺术家和贵族组织演出了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以向他致意。一年以后海顿逝世,他受到了同胞们的尊敬,全欧洲都承认他是当时的首席音乐家。3. 贝多芬逝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勃拉姆斯说:我的身后总是响起巨人的足音……舒曼说:我没有能见到贝多芬一面,没有能把我发热的头额贴在他的手上,只要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2. 海顿的生平简介
海顿,弗朗茨•约瑟夫(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生于罗劳,这是下奥地利的一个村庄。民间歌曲和舞曲是他的天然继承物。他在童年时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音乐才能,并在教堂里获得了一个唱诗班歌手的位置。十六岁后,他在维也纳住下,找了一架破旧的古钢琴练习演奏。他靠教学和为人伴奏维持生活。不久,海顿引起了维也纳贵族音乐爱好者的注意。1761年,海顿加入了埃斯特哈齐家族的王府乐队。海顿在这里住了近三十年,度过了大部分创作生涯。海顿指导着的一支管弦乐队、一个歌剧团、一个木偶剧院,还有教堂。海顿很年轻时就结婚了,但和妻子相处并不融洽。他们最后分手了。中年时,海顿的声名遍及欧洲。九十年代,他两次访问英国,在那里指挥他的作品,大获成功。1808年,维也纳的艺术家和贵族组织演出了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以向他致意。一年以后海顿逝世,他受到了同胞们的尊敬,全欧洲都承认他是当时的首席音乐家。
3. 贝多芬逝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
勃拉姆斯说:我的身后总是响起巨人的足音……
舒曼说:我没有能见到贝多芬一面,没有能把我发热的头额贴在他的手上,只要能够有这么一次,我甚至肯献出我的大半生。
李斯特说:贝多芬的作品比得上引领以色列人走出沙漠的烟柱与火焰,烟柱在白天为我们带路,火焰则把夜晚照得通明,使我们得以不分昼夜的兼程并进。无论是暗是明,都同样在为我们探寻一条必由之路;或此或彼,那都是永恒不变的圣戒。
威尔第说:谁都无法争夺这位巨人和音乐的普罗米修士的桂冠。在这个名字面前,所有的人都要匍匐致敬。
德彪西说:贝多芬的乐思每一次发展,就是一次新的欢乐,不使人感到疲倦,不使人感到重复,简直如同一棵树,它的全部叶子同时冒出并开出奇妙的花朵一样。自从贝多芬死后,交响乐已经显得无用了。
瓦格纳说:现在这位音乐家的眼睛从内在复明了。他瞥见了那为内在之光照亮了的、并以奇异的反映回报他的现象。事物的本质现在又在向他召唤,他又看见事物在宁静的美的光辉中显现了。
布索尼说:贝多芬是理想的化身,贝多芬就是一个时代。
在贝多芬辞世一个半世纪以来,巨人身后的后继者竟以如此炽热、激动、虔诚乃至不择辞藻地来称赞这位大师,足见贝多芬影响之剧烈,贝多芬之魂飘逸多深远。
4、萧伯纳的简介
萧伯纳(1856——1950)是世界闻名的英国戏剧家和文艺评论家。为英国戏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很大的影响。因其戏剧强烈的讽刺倾向,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
萧伯纳的文学活动始于1879年,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波扬家的亿万财产》等。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1827年3月26日,一声震彻寰宇的响雷,送一位音乐大师走到人生总谱的终止——他,就是伟大的贝多芬。
没有终止符的生命交响曲是从来没有过的。没有句号的雄伟的史诗是从来不存在的。永远的躯壳只是炼丹术士和昏庸君王的梦想,死去,并不意味着失去。他虽然离去了,却留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音响艺术宫殿。生前,贝多芬是一个人在创造,熬尽最后一滴心血;死后,贝多芬把他的艺术创造送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
贝多芬的一生是孤独的、苦难的。正是这种孤独,能使他直面真正的艺术,正是这种苦难,练就了他“硬汉”的品格,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他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把音乐视为“纯粹精神”的音乐观,他认为音乐作为启蒙思想的载体,应该能开启更高知识世界的大门,他本人也要把整个生命奉献给艺术,这一信念趋使他陷入到疯狂的情结中,抗拒着人生的重负,接受着命运的磨砺(如本身身体的残疾)。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而是来完成伟大的工作的。”
他的生涯中充溢着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讴歌欢乐的热情,他用毕生心血铸就了非凡的音乐建筑,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为“乐圣”。
这——就是贝多芬,就是贝多芬之魂。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那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用那句豪语说明的——用痛苦换来欢乐。”
百年之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散文家,萧伯纳为伦敦《广播时报》写了一篇音乐评论——《贝多芬百年祭》,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文章是纪念贝多芬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于贝多芬以及对于音乐的理解,字里行间,透着大师的独特的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文章围绕如何解开“贝多芬之谜”,追记了贝多芬思想和创作的各个侧面,揭示了贝多芬音乐的本质——“惊人的活力和激情”。
这篇文章在文笔上矫健、酣畅、激荡人心,爱因斯坦说:萧伯纳作品中的一个字,就像古典音乐大师乐谱里的一个音符——这就是大师的语言魅力,需要我们潜心地去体味。
人类生存状况渐趋舒适的今天,“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真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忧虑还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人生课题,愿巨人的音乐响起时,巨人的身影,巨人的脚步,投影在或轰响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生活旅程之中,给我们以生的勇气和力量。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