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这支曲子作于1799年,题为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通过“悲怆”这个题目,我们可领悟到这部作品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奏鸣曲。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第一乐章先是庄严的慢板,然后是活跃的快板。引子好像是沉重的压力伴随着痛苦的叹息,这是乐曲内容的重心。在快板的一段音乐中,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由回旋曲式组成淳朴、优美的抒情旋律。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性格。第一主题优雅而朴实。这个旋律和德国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使我们联想起清澈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它还蕴藏着一种柔肠寸断的悲伤情绪;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一般的意志和力量。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是题为献给作者第一个恋爱对象——朱丽叶·琪察尔迪的。当他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疾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心情。该曲也正是作者“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心境的反映”。他把这部作品标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全曲
《贝多芬传》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这支曲子作于1799年,题为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通过“悲怆”这个题目,我们可领悟到这部作品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奏鸣曲。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第一乐章先是庄严的慢板,然后是活跃的快板。引子好像是沉重的压力伴随着痛苦的叹息,这是乐曲内容的重心。在快板的一段音乐中,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由回旋曲式组成淳朴、优美的抒情旋律。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性格。第一主题优雅而朴实。这个旋律和德国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使我们联想起清澈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它还蕴藏着一种柔肠寸断的悲伤情绪;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一般的意志和力量。
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是题为献给作者第一个恋爱对象——朱丽叶·琪察尔迪的。当他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疾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心情。该曲也正是作者“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心境的反映”。他把这部作品标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全曲共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三部曲式,表现的情感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克制着的冲动和阴暗的预感。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第二乐章是小快板(复三部曲式),采用小步舞曲的体裁、优雅轻盈的音调,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对照,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在表达感情上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爆发,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跺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结束部连续八分音符,表现了热情的冲动和坚强的意志。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潮并没有就此平静,而是在作最后的冲击。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用了6年时间写下的一部世界闻名的作品。这是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进入封建王朝复辟的黑暗统治时期,一向具有反抗精神的贝多芬,不仅敢于公开谈论时局,而且敢于直接抨击皇帝:“像这个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听众爆发出极为热烈的喝采声。演出后,鼓掌竟达五次之多,而皇族成员出场也只不过鼓掌三次。乐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第二主题用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同情的形象。经过展开部和再现部暴风雨般的激战之后,在悲壮的气氛中结束。第二乐章是谐谑曲。为了更好地体现英雄主义的创作思想,作者大胆地打破了第二乐章慢板的程式,而改为急速的快乐章,效果良好。第三乐章作者正在进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用变奏曲形式写成。第四乐章不仅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用变奏曲形式写成。第一部分开始时,管乐器吹出惊心动魄的乐句,低音弦乐器用宣叙调回答道:“不,这将使我们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曲和舞蹈来庆祝”。直到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立即受到宣叙调的欢迎,于是,“欢乐颂”正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欢乐颂”大合唱。在惊心动魄的管乐器吹奏后,男中音领唱出“欢乐,美丽的神圣的光芒,天国中的仙女,上帝,我们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地……在你仁慈的翼下四海之内都成兄弟”。“欢乐颂”主题的第七变奏是纯器乐的军队进行曲,第九变奏是乐队赋格曲。接着,合唱队以辉煌的音响重复了大合唱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出现了宣叙调式的赞美诗:“拥抱起来,亿万人民!”然后是“欢乐颂”主题的第十一变奏,用双主题赋格段写成,上方声部唱“欢乐颂”,下方声部唱“拥抱起来,亿万人民”,两种主题交织并列展开。最后,音乐由快板转为急板,在团结胜利的凯歌声中结束。
除此外,还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有多美啊!”可以说该曲就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该曲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全曲共分四个乐章……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内容是这样的:18世纪时,西班牙首都塞维利亚有个名叫弗洛雷斯坦的贵族青年,因为和监狱长皮查罗结下了仇,被皮查罗秘密地关进了城堡监狱。弗洛雷斯坦的妻子莱奥诺拉打听到关押丈夫的地点,决心营救亲人。她女扮男装,化名菲岱里奥,给监狱看守罗柯当助手,并取得了他的信任。罗柯的女儿玛切丽娜不知道菲岱里奥是女扮男装,并爱上了这英俊美貌的青年而闹出一些笑话。不久,唐·费南多首相要到监狱视察,皮查罗怕阴谋暴露,命令罗柯在院子里挖一个坑,准备把弗洛雷斯坦活埋以杀人灭迹。罗柯不从,皮查罗就亲自动手。他还让一名号手在城堡上观察,如果首相到来,就发出信号。正当皮查罗要下毒手时,莱奥诺拉用shou枪对准了皮查罗,与此同时,传来号声,首相来到了监狱,莱奥诺拉向首相诉说冤情,首相这才发现他的朋友弗洛雷斯坦,并不是像皮查罗所说的早已经死了。坏人得到了严惩,全剧以《有这样好妻子的人》大合唱结束。所以,有人还以剧情为它另起剧名,叫做《恩爱夫妻》。贝多芬对这个剧本很有兴趣,决心写好这个歌剧。果然于1805年完成了,并在同年11月首演,由于多种原因,演出没取得成功,这部歌剧的序曲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开始引子慢板,描写监狱的阴森,预示剧中的主人公所遭到的不幸。接着单簧管、大管演奏忧伤的曲调,这是莱奥诺拉为丈夫的不幸而担忧。引子之后,由大提琴、小提琴、木管乐器演奏,表达了莱奥诺拉营救亲人的决心。在展开部里对剧中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作了描绘。号声,说明首相来到监狱视察。最后,乐队全奏,歌颂剧中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以及他们在斗争中所赢得的胜利。
《柯里奥兰序曲》是贝多芬为英国作家柯林斯的同名戏剧作的配乐中的一段,这出戏的内容是描写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一个名叫克亚斯·马夏斯的将军的悲剧故事。柯里奥兰是当时伏尔西亚人居住的城市的名字,克亚斯·马夏斯曾率领罗马军队攻占过这座城市,因此,罗马人给克亚斯·马夏斯起了个绰号,叫柯里奥兰。不久,古罗马帝国崩溃,柯里奥兰因积极维护贵族的利益,反对共和政权,被驱逐出罗马。他愤然投奔了敌人,由于他武艺高强,两年以后,当上了伏尔西亚人的首领,并率军进攻罗马,图报放逐之仇。柯里奥兰的母亲和妻子怕他遭到不幸,极力劝阻,他只好答应下来。后来,柯式写成。开始是引子,第一主题由弦乐演奏,描绘了柯里奥兰坚毅的性格。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和单簧管演奏,大提琴伴奏,好似柯里奥兰的母亲和妻子在劝说,他只好答应不打罗马了。尾声是柯里奥兰遭到不幸,序曲在悲剧中结束。
贝多芬的一生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他曾说:“我热爱自由,超过爱其他一切”。所以,他真心地拥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并于1802年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英雄)》,准备奉献给他所崇拜的拿破仑。没想到总谱刚写完,就传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很气愤,把凡有拿破仑名字的扉页都撕得粉碎,扔到地上,喊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现在他就要践踏一切人的权利,只顾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踞所有人之上而变成暴君了!”后来再出版的总谱,题目已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这是贝多芬第一次展现了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品的篇幅庞大,情绪激愤,对这一划时代的巨作,封建贵族极其反感。如第一次演出时,楼座上喊:“只要停下来不演奏,我可再给一个铜板!”尽管这样,也无损于这部作品的光辉形象。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揭示了英雄性格的各个侧面以及战斗的业绩。展开部:尤其在末尾的高潮处,音乐突然轻了下去,好像是描写英雄经过浴血奋战,不幸身负重伤跌倒在地。远处又响起了圆号的主题片断,象征英雄正从地上爬起,重新投入战斗。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当主题在尾声最后出现时,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悲痛得泣不成声了。第三乐章,音乐充满活力和乐观情绪,意味着一个英雄倒下去,千百万人民站起来。第四乐章,用主题变奏曲写成,表现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
贝多芬一直非常热爱大自然,经常到维也纳近郊的森林里、草地上或河边榆树下,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内在奥秘,他说:“没有人会比我更热爱田野了”。他还常与一个由七位农民组成的乡村小乐队聚会,为他们谱曲。因而使他很顺利地创作了《第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聚会”交响曲,并亲自在节目单上写明:“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全曲共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快乐的感受”,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在溪边”,奏鸣曲式。弦乐好象潺潺溪水声,小提琴拉出断续的曲调,好象作者正在溪边坐着凝神静思。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暴风雨”,用不同和弦、半音进行和猛烈的音响来描写暴风雨,然后逐渐平息下来。第五乐章“暴风雨以后愉快和兴奋的情绪”,尾声中出现了赞美歌,是乡民们在为幸福的未来祝福和祈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