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他们也找到了一些资料。那么,这些资料上所提供的途径是否可行?除了资料上提供的途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甚至更好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这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为此,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这在教育科研上称为“前研究”。这种“前研究”对于形成研究方案非常有效。他们正是在这种“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方案,按照“行动研究”的规定,这个方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在研究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介绍这个教师教育科研的案例,主要想说明两点,一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选题完全可以在学习中产生,对照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能发现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内容;二是建立课题进行研究,应该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至于在研究学习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上面的案例中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教师教育科研案例(6)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收集资料,设计方案 记得是2000年,一位青年语文老师来找我,说她准备搞课题研究,但是她对搞什么课题还没有确定。于是我们就谈起当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快我们就谈到语文课上的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合作小组是很时髦的(其实一
教育科研案例(13篇),标签:工作作风心得体会,工作会议心得体会,http://www.51jxk.com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他们也找到了一些资料。那么,这些资料上所提供的途径是否可行?除了资料上提供的途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甚至更好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这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为此,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这在教育科研上称为“前研究”。这种“前研究”对于形成研究方案非常有效。他们正是在这种“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方案,按照“行动研究”的规定,这个方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在研究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介绍这个教师教育科研的案例,主要想说明两点,一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选题完全可以在学习中产生,对照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能发现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内容;二是建立课题进行研究,应该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至于在研究学习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上面的案例中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6)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收集资料,设计方案
记得是2000年,一位青年语文老师来找我,说她准备搞课题研究,但是她对搞什么课题还没有确定。于是我们就谈起当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快我们就谈到语文课上的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合作小组是很时髦的(其实一直到现在都很提倡)。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使用率达到98.3%,几乎堂堂都有小组合作。而语文课使用这种形式的频率最高,一堂课中,少则1次,多则2一3次。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很多问题到现在还存在)。我们在一起谈了不少。我建议她将这些问题分为几个方面,整理一下。后来她将这些问题分为六个方面,如合作小组成了“避风港”、合作小组成了优秀生的一言堂、合作学习的内容不适合(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短促(刚宣布开始,转过身就结束了)等。
我们进一步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得一些思路吗?或者我们看看别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一点一滴,都是好的。应该说,当时有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合作小组学习中的问题了,但是有的在发牢骚,有的认为是形式主义主张取消,而真正去研究问题的很少,或者说还处于思考的阶段,零星的思考和措施还是有的,有的提出了改变座位排列,创设交流情景,营造讨论氛围;有的提出小组成员的分工的方案;有的提出如何选定讨论的时机等等,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而介绍性的文字都是引自国外的资料,可谓铺天盖地,很少接触到国内合作学习的现状。我们认为,合作学习绝对是应当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能因为它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拒绝它,积极的态度是去研究它、去解决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们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和我们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个初步的行动方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到课堂上去尝试了,其中不完善的地方也有待在课堂教学的尝试中去完善。
我照理还应写下去,写这个课题在教学中实施的情况,教师在这个课题实施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以及效果如何等等,但是这样写内容就很多了。我写这个案例的目的还是在于说明,教师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把眼睛放在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刘良华先生说得好:“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就转化为了课题。”
这个课题后经申报,被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批准立项为20xx年青年教师基金课题。这位老师是国家级骨干教师,她后来到北京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这个课题也备受导师赏识。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7)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
信息技术课进入课堂之后,一位老师和我说,信息技术课要求运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来上,许多老师觉得上这门课很难。我说,老师们觉得究竟难在哪里呢?在我的建议下,这位老师做了一个调查,列出了可能出现的几个难的地方,还有可供发表意见的地方,以防教师觉得难的地方不在列出的几项之内。调查之后,这位老师和我说,大多数老师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难以设计。
我们先把“任务驱动”简单解说一下:“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方法的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任务”又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就起不到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的作用。既然如此,大家认为这是个关键,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那么,大家就齐心合力来研究这个问题。于是,《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模式中“任务”设计的研究》课题就建立起来了,并申报立项为市一级的课题。
该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研组的共同研究,运用集体智慧,设计了一系列的“任务”,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发端时的难题。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做了精彩的展示。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科研选题的一种方法。毫无疑问,这种方法贴近教师,贴近教学,其成果直接为教学提供服务。这是调查研究的好处。根据调查结果建立的选题,比那些闭门造车式的选题显然更有现实性,更有针对性。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8)
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设计开始
我把学校教育科研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校层面、组室层面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课题。这里我专谈教师的教育科研,一般不谈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不过这个课题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因此也就放在这里谈一下。
我们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的教育观念,谁都知道。如今还有哪位教师不知道“素质教育”、不知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知道“建构主义”呢?深究可能谈不上,但是没有听说过,大概还不至于。但是往课堂里面一站,就还是老样子。从学校到教师,也都因此一筹莫展。
其实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如果想到就能做到,这叫得心应手,但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而言,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教育理论对于行为来说,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理论有得两种,一种称为“所倡导的理论”,比如说“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一种称为“所采用的理论”,也称之为“教师个人理论”,它是教师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比如教师从他的老师的那边感受到的(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从别的教师那边看到的,从书报杂志(包括网络)上面读到的,从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形成的等等,www.51jxk.com五花八门,但是就这样形成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这在教师自己也未必清楚,这叫作无师自通。真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这后一种理论。因此我们对虽然知道新的教育理论,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老样子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真正要改变这种状况,显然是需要将“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两者统一起来。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统一(或者说一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
我们希望,实施素质教育不要等到走进课堂再想(那时再想已经来不及了),而是在走进课堂之前就想好。说到这里,大家都会料到,下面要谈的就是教学设计了。
教学设计实际上总是体现了某种教育理论。我们许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觉察,教学设计中有教育理论的潜在影响。许多教育学著作也没有专门来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考虑“教师如何教”,难道除此以外还会是别的吗?由此,“教师为中心”就成了教学设计中默认的指导思想,无须专门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认为教学设计与教育理论无关。
我们知道,“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早已遭受冲击,上海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正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挑战。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双主”(教学和学生都是主体)的观点,由此也引出“双主”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
试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在教学设计上转换了一个视角,会引出怎样的变化?对教师来说,这是全新的思考、全新的尝试。
这所学校后来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的课题,并被批准立项为市级课题。学校从教育理论的学习、其他学校教师教学经验的学习,以及本校教师的实践探索,教研组的集体研讨等途径开始实施这个课题。如果说,学校通过这个课题的实施,全体教师就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善了他们的教学行为,显然太夸张。因为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同样是很多的。但是这个课题对于教师来说,动摇了他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开始迈出新的一步,至少是一种触动,这一点,恐怕不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