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范文写作总结报告调研报告我市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正文

我市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16 17:37:38]   来源:http://www.51jxk.com  调研报告   阅读:8714

概要: 1、土地问题的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土地价值迅速提高,农民对土地占有的欲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追逐,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已经意识到“寸土寸金”的份量,不愿意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或村组集体的土地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2、土地分配不均的制约。据调查,免征农业税后,我市各级纠风、信访、农经部门接待因土地承包纠纷而上访的人次已创历史新高。有的重新要田要地。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民负担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收益低下,土地不俏,土地二轮承包时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一些外出打工的,口头承诺不要地,村里为了不让税费落空,就将其承包地发包给其他农户。现在,这部分人跑回来要田要地。还有一些农户当时书面申请不要承包地,现在也找村里要。人少地多的不愿重新调整土地,人多地少的得不到地积怨也就多。3、村民受益不均的制约。有些“一事一议”筹资产生的效益,并不是平均给每个村组、每户村民都能带来好处,有些将来受益或暂时不需受益或不可能受益的则提出反对,通不过。人多地少与人少地多的农户之间矛盾大。二轮土地承包时,有些农户家里当时人多,按人头承包的地也多,如今家里或者老人去世了、或者女儿外嫁了;而当时家里人少

我市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标签:市场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http://www.51jxk.com
      1、土地问题的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土地价值迅速提高,农民对土地占有的欲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追逐,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已经意识到“寸土寸金”的份量,不愿意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或村组集体的土地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
  2、土地分配不均的制约。据调查,免征农业税后,我市各级纠风、信访、农经部门接待因土地承包纠纷而上访的人次已创历史新高。有的重新要田要地。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民负担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收益低下,土地不俏,土地二轮承包时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一些外出打工的,口头承诺不要地,村里为了不让税费落空,就将其承包地发包给其他农户。现在,这部分人跑回来要田要地。还有一些农户当时书面申请不要承包地,现在也找村里要。人少地多的不愿重新调整土地,人多地少的得不到地积怨也就多。
  3、村民受益不均的制约。有些“一事一议”筹资产生的效益,并不是平均给每个村组、每户村民都能带来好处,有些将来受益或暂时不需受益或不可能受益的则提出反对,通不过。人多地少与人少地多的农户之间矛盾大。二轮土地承包时,有些农户家里当时人多,按人头承包的地也多,如今家里或者老人去世了、或者女儿外嫁了;而当时家里人少的,现在孩子长大了,结婚生子,增加了人口但土地份额依然不变。于是,在“一事一议”中,人多地少的总是认为人少地多的出钱出力少,受益却更多。
  4、财务不公开的制约。有的村历年来财务不公开,甚至不知何因负债累累,遇到“一事一议”,村民即要求清帐,村干部怕引火烧身,不敢开展“一事一议”。如:XX市翠屏区宋家乡红石村想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维修公路,连续三年也没干成,只筹到部分资金。迫于无奈,村上几个人说了就开干,由于无预算方案,工程只做了一半,资金差了3万多,村委会无钱支付,只好欠着工程老板。村里有心想筹资解决,但议了几次就是通不过,乡上财力有限,也无力支持。
  5、缺乏法律保障的制约。由于“一事一议”兴办公益事业属村民自治性质,村委会对拒不履行承诺的村民缺少制约手段。所以不少村对所议定的项目,即使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已签字,筹款仍存在极大的难度,对无正当理由拒不交款的村民也没有办法。如:XX市翠屏区宋家乡回笼村2组,去年“一事一议”筹资修路,90%的村民都愿意,但因有2-3户的人不愿出钱又不出力,致使同意了的人也不愿出钱,村干部很苦恼,又没有办法来制约这些人,更不敢采取措施强迫他们出钱。于是,好好的一件事就此搁浅。
  6、村干部组织不力的制约。部分村干部认为“一事一议”政策性强,透明度高,要求严格,且社会公益事业难办,人心不齐,怕费力不讨好,出现了“该议不议,该筹不筹”的现象。另外,有的村干部对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没有认真贯彻,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行使,因而在实行“一事一议”时,部分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是议而不过,过而难以落实的情况。
  7、“一事一议”可操作性受制约。按规定 “村民大会必须要有本村18岁以上村民半数以上参加或三分之二以上农户参加,所提方案必须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才算通过”与农村劳动力多数外出打工的现实相矛盾;在筹资筹劳对象及标准中规定“凡属农村人口,人均筹资标准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5元。”与农村公益性事业所需资金相差较大。江安县底蓬镇反映即使按15元/人.年标准执行,一个村平均农村人口不到2000人,所筹资金不过3万元。而一条村社道路建设和维修所需资金10多万元,需要5年时间才能通车。
  8、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这些年来,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各级财政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数量有限的资金,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造成国家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支持几乎为零。农民每办一件事都要自己掏钱,造成了城乡公益事业兴办体制的“二元”结构差异,在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少数地方基层组织办事不公的情况下,农民当然缺乏热情。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随着户籍制度和人口迁徒政策的宽松,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在子女上学等歧视性政策的取消,大量农村人口将进城镇生活和务工经商,农村形成了一些名存实亡的“空壳”村,农村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热情减弱等一系列问题,必将影响“一事一议”的推行实施。
      四、建议对策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们认为必须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层面,对 “一事一议”制度的本身及运作进行认真研究,科学规范。因此,我们建议:
  1、推行“一事一议”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切实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只要群众有意愿和参与的热情,政府及村社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就能事半功倍。如:20xx年,屏山县富荣镇青华村等3个村组的农民自发行动,筹资5万多元修建了2个水库,可蓄水30多万方,基本解决了3个村的农业生产用水、农民生活用水、畜禽用水等问题。镇政府事后才知道这事,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镇政府今年主动补助了该村3万元,用于水库今后的维护与完善。
  2、加强农村两委班子的建设,提高基层民主决策能力。“一事一议”制度能不能实施好,取决于村民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度。村干部应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做法,摒弃 “替群众作主,代群众当家”的陈旧意识,牢固树立“请群众作主,为群众当家”思想,把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我市屏山县屏山镇永跃村的村干部在这方面就为大家作出了榜样。该村有800份地,按每份地15元的标准筹资,共计12000元,用于6公里多的村级公路建设。通过县里出政策(每公里补助3万元),镇、村干部多次耐心细致对农民摆事实讲道理,阐明筹资筹劳修路的重大意义,使这项让大家受益的事情,在短短一个星期内,村民就自愿完成了全部筹资。
  2、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到“一筹一议”有法可依,并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同时,不断提高村民的议事能力和议事水平,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真正做到大家的事,民主议、民主定、民主管。
  3、切实加强民主管理,严格执行公开、透明政策。在“一筹一议”事项实施中,要推荐本村组办事公正、有责任心、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直接参与,全程监督工程进展和财务开支情况,定期向全体村民公布,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并有具体的说明。项目一经结束,应立即由乡镇农经部门对财务进行审计并向村民如实公布结果,认真杜绝贪污挪用等违纪违规的现象发生。
  4、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对村内群众急需办的大事,80%以上群众也愿意,超过上级规定限额(15元/人.年)的项目应采取特殊政策,特事特办,特事特批。应由县以上政府审批立项,经同意后由村社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以保证“一事一议”监督管理的完整性和灵活性。
  5、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从根本上来看,国家应加大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一个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真正有效的公共财政体制。目前,县级财政也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无钱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因此,国家财政支出制度,要体现把财政增长主要用于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以及其它基础设施的宗旨,逐步减少让农民自己筹资筹劳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比例,直到最后全部取消,使城乡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同步发展。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办公益事业,逐步减少“一事一议”筹资,让农民真正实现税费“零负担”,从而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章 www.51jxk.com

上一页  [1] [2] 


Tag:调研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
上一篇:深化公用事业体制改革,促进价格管理机制完善的思考(物价)